-
信息化和智能制造两个关键,渗透到企业中心地带
凤凰文创:2017年已经开始,以您的观察,今年对中国制造影响比较大的趋势会有哪些?
王金萍:在大量的中国制造企业,尤其是比较高端的中国制造企业里,信息化和智能制造这两个关键词,已经越来越渗透到了企业的中心地带。我们见到越来越多企业把这些理念或者口号付诸实践。比如海尔这种龙头企业,已经把信息化概念渗透到每一个环节,从不同生产部门,到后端客户服务,以及前端供应商的整个产业链条。
2017年这个方向会继续深化,当然是不是已经到了我们之前预期的一个深度,一个状态,包括我们在内也拭目以待,希望与客户一起进入产业升级的深耕细作和深度升级的阶段。这是我们对2017年的预见,同时也希望看到的一个变化。
图示:盈飞无限中国区总经理王金萍
-
对数据价值的深入挖掘是当前制造业的新变化
凤凰文创:信息化和智能化方向下,当前制造业在发生哪些具体变化?
王金萍:比如企业对数据的重视程度,对数据价值的挖掘是这两年我们见到的非常大的一个变化。
中国很多领域的管理,无论在生产制造领域,还是商业管理领域,真正的数据化变革是这些年的一个新动向。原来的决策还是靠人、靠拍脑袋、靠经验,现在数据的价值越来越多地体现到了商业企业、制造企业的日常管理细节里。从高层的管理层,到中层的执行者,再到下面普通的一线员工,我认为他们对数据价值的认同都越来越高,对它的理解越来越深刻,对它的应用越来越深入和具体。也更多地体会到了数据管理、数据分析对他们的智能制造或者产业升级带来的一些红利,这也是我们看到的一个新变化。
-
未来两到三年,云技术在商业和制造型企业会出现井喷
凤凰文创:除了数据价值的深入挖掘外,您感到制造业企业还在发生哪些具体变化?
王金萍:还有前些年人们经常提到的云技术,虽然之前在消费领域已经非常快地大面积普及,但是,在制造型企业里,云技术的应用(比如:“所见即所得”,“产品即服务”)还是在逐步深入的过程,我们认为在未来两到三年里,云技术在商业和制造型企业的应用,会出现一个类似井喷的状态。
凤凰文创:这几年企业提到云协作、云管理的概念不少,给人一种云技术在制造企业里应用很多的感觉,怎样理解过去几年云技术在制造企业里的应用相对滞后的现象?
王金萍:相对于个人消费领域、快消品领域,制造企业的云技术应用落后了一步。制造企业的云技术应用,最开始大家见得比较多的,可能是客户关系管理,也就是CRM。通常一个企业里最关注的是客户关系,涉及销售、市场、营销这些环节,所以客户数据这部分是最早进入数据化,应用云技术的。另外往前端看的话,供应链、供应商这部分的云技术应用,也是企业比较关注的。
但是,相对比较薄弱的环节,是中间部分,也就是从供应商环节,到产品最后交付之间的中间部分里,高新技术、IT技术、信息技术的应用相对晚一小步。当然这种滞后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但总体上来说,我们在2015年、2016年里,见到非常多的企业有了长足的进步。像华为这样的企业,对研发、生产过程的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一直非常重视。还有一些企业相对来说会慢一点,比如家电领域,但其智能化改造正逐步进入一个如火如荼、争先恐后的状态,这是我们看到的变化之一。
-
对数据价值的挖掘,将重构企业的供应链和服务链
凤凰文创:那么,您怎样看待当前数据挖掘的深化给企业带来的价值?
王金萍:我们所说的大数据,不仅是把客户的信息掌握得尽可能丰富,而且现在还把客户的数据直接与供应链的数据,以及企业服务和生产制作过程的数据全都关联起来(打通整个产业链)。
比如说家电行业,会通过大数据的应用和分析,了解客户的喜好,他们的食品是在以什么样的频率,消耗到什么样的程度?在什么时候需要提醒客户补给?或者在什么时候需要提醒客户进行零部件的替换更新?这就是数据价值的挖掘进入到更深层次的一个例子,也是大家最容易理解的一个例子。
-
消除信息孤岛,中国企业将迎来新红利时代
凤凰文创:可不可以这么理解,数据挖掘能够让制造企业打造一个与上游供应链、下游客户一体化的协作系统,您平时怎样描述这个一体化协作系统的价值?
王金萍:原来的情况我们叫做“信息孤岛”,就是客户的数据是一部分,然后供应商,以及生产数据,是另外两个孤岛,工艺改进方面又是另外的一个信息孤岛,它们之间没有特别强的关联性。所以企业做决策的时候,没有办法有效地把不同领域或者环节积累的客户信息、生产信息、供应商信息等有机地关联起来,把它们的价值最大化。
现在由于数据挖掘相关的软硬件水平提升速度非常快,让我们打通“信息孤岛”,把数据价值最大化有了可能性。在原来,数据的即时响应、实时获取,都很难或者成本很高,所以不现实。现在随着成本降低,数据应用的效率也提升了。
所以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下,中国企业尤其是高端制造企业来讲,迎来的是一个人口红利过去以后的一个新红利时代,中国制造业企业有非常大的技术红利。
-
技术红利,中国人口红利消失后的下一个重要机遇
凤凰文创:人口红利减弱以后会迎来新的技术红利期,您怎样解读中国企业面对的技术红利期概念?
王金萍:关键词就是机遇,时间点非常的重要。我们中国企业在这方面一般不是始创者,我们是拿来的,但是拿来的时机非常重要。
包括我们刚刚讲的云技术、大数据,说实话它们早生三五年的话,因为成本很高,大家的认识理解,以及在中国的普及程度不够高,作为中国企业很难享受到这个技术红利,而现在不同。所以,认识到技术红利的机遇期是很重要的。
到目前为止,我个人认为,对那些定位比较高,对自己有一定的要求,有足够的社会责任感,有实力的企业来讲,留在中国这样一个大的消费市场里,应该说是非常有优势抓住这个技术红利期的。
-
把握技术红利机遇期,关键是补上“软实力”短板
凤凰文创:中国制造业企业要从受益于人口红利,转型到受益于“技术红利”,把握技术红利机遇,应该做哪些调整?
王金萍:基于我们对中国一些比较领先的制造企业的跟踪调查,发现虽然技术红利存在于这里,但是你能不能充分享受这个红利,并不一定。因为的确还是有大量的企业,它们可能更多地是在做一些所谓的表面功夫,整体看起来智能制造的形有了,但是这个神是不是有了?
我个人认为,中国企业现在在硬件方面的发展仍然大大快于软实力的增长。比如IT这个领域,我们硬件环境、设备,这些都到位了,但实际上,这个东西出来了以后,比如数据的应用分析,现在很缺数据分析的专业人才,这些投入能不能好好利用起来?并且数据分析结果出来了以后,企业的决策层有没有真正把这个分析结果,运用到企业决策里面去?这些还是要回到了管理中一些原始性的问题上,而不是技术就能改变的问题。只不过在这样一个技术红利的时代下,便利的工具和低成本的工具给管理层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
中国制造质量管理水平,正在技术红利中进入快速升级期
凤凰文创:中国制造的质量问题,对中国企业来说可能比较敏感,作为质量智能解决方案提供商,您认为技术红利正在为中国企业的质量管理带来哪些改变?
王金萍:总体来说社会在变化,消费者需求的升级可能快于我们的产业升级,这个情况将会促进中国企业的质量管理进入到一个快速升级期。
我们看到这是一个倒推的链条:从市场需求、从消费者的这个端头,一直倒推到制造型企业,然后会往前端的供应商去延伸。
有一个很有趣的数字,原来我们的客户在做质量改善、提升的时候,更多的动力是来源于客户的压力,有时是为了应付客户的审核需求。但根据我们今年刚刚统计的数字,大概65%的客户,在做质量改进和提升的过程当中,他们的动力不再是来自于客户这种客观、被动的压力,而更多是来自于自己内部的管理提升。因为他们要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生存下来,而且要生存得更好,必须要主动做这样的变化。这个是我们看到的一个非常可喜的变化。
-
中国制造质量问题引发的世界性新闻正在减少
凤凰文创:似乎近两年中国制造质量问题引发的全球性报道在减少,是有这样的趋势吗?
王金萍:我们也注意到,其实随着自媒体越来越深入,理论上来讲,如果有任何的质量事故,我们会更快速、更全面地看到它见诸媒体。但是,我们也的确是发现,这方面的报道是在减少而不是在增多。
-
智能制造的一个副产品是提升中国制造质量水平
凤凰文创:智能制造的趋势对制造业质量水平提升有多大影响?
王金萍:智能制造原本可能是一个效率的概念,质量管理水平的提升原来是智能制造的一个副产品,现在变成了一个非常好的结果,产品质量控制在了一个可预测的范围,而且出现质量问题的话,要召回也好,追溯也好,效率会提高很多,并且成本会低很多。从企业到消费者都是里面的受益者。
-
2017年之后的中国智能制造,将从起步期向成熟期升级
凤凰文创:2017年中国智能制造会有怎样的发展?
王金萍:目前中国大部分制造业企业还是处在智能制造比较早的投入期,有的还在观望,有的已经在做一定尝试,也有的在试错,走了一些弯路,有很多的教训。但总体来说,现在属于智能制造的早期阶段,还在摸索阶段。从2017年以后,大概两三年的时间里,我个人预测智能制造是有一个向深度发展,应用更成熟,并规避一些风险和避免原来的弯路,进入一个比较成熟时期的过程。
-
2017新年建议:拥抱变化,重视软件,坚持到最后
凤凰文创:2017年,您对制造业企业有哪些建议?
王金萍:建议有几点,第一点是制造企业要拥抱新鲜事物、新生事物,不要去拒绝它,把它的精华为我所用。
这一点我非常有信心,我觉得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在这一块是做得非常好的。除了自己的原创的东西以外,对于外界的新鲜事物,只要我们的国门是敞开的,拿来的鉴别力、鉴赏力是非常强的。
至于说它怎么在我们的土壤里生根、发芽、开花,这个是需要去“浇灌“的。在这个过程中,就不只是第一梯队里的这些决策者们或者先行者们能做的,而是企业和机构的整个执行层面,怎么在把好东西拿来以后,在我们本地化的环境里,让它更适合我们中国的土壤去落地。
第二建议就是硬件的引进是相对容易的,但是夯实软件基础这部分,我是衷心地希望能够引起更多的管理层、职业经理的重视。不仅仅是把智能制造的“形“做在那里,而且要把它的“神”抓住。这样的话,才不负我们前期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
未来必然会有“潮水”往后退,到底是谁在裸泳一望便知的阶段。所以我会希望更多的企业把更多的时间、精力花在执行的落地和“形神兼备”的基础夯实上。
另外,如同医生看病,当你经过了前面的诊断阶段,具体能不能实践,这是挑战我们人性里面的一些弱点的。比如,有了对身体状况的了解,有了治疗方案,那么持续不断地坚持锻炼,你能不能坚持?能不能按照医生要求的频率、时长去坚持,这确实是比较难的,在挑战我们人性里的弱点。这是挑战企业真正的执行能力,以及韧性磨炼的一个过程。所以,真正有含金量的行业、领域也好,在接下来的三五年的时间里,我个人认为大家拼的就是一个谁能够坚持到最后的事情,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这是很难也很有含金量的比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