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制思想制约下的先秦质量管理体制
关键词:质量管理体制
导语:做质量的我们一直以为质量是舶来品,殊不知,质量管理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今天,笔者就带大家领略下深受礼制思想影响和制约的先秦时期的质量管理体制是如何的。
做质量的我们一直以为质量是舶来品,殊不知,质量管理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今天,笔者就带大家领略下深受礼制思想影响和制约的先秦时期的质量管理体制是如何的。
礼制是先秦时期国家治理的主导思想,强调不同等级之间尊卑有伦,“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贫富有度”(《管子•五辅》),天子、诸侯、大夫、百姓应当各安其位、各守其礼。先秦时期的质量管理体制深受礼制思想的影响和制约。
据《周礼》记载,先秦职官分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种,其中器物制作和工程营造由冬官司空掌管,司空下设工师监督,管理官营手工业中的百工。先秦官营手工业不以生产流通商品为目的,而主要是满足统治者的需求。各种器物的制作标准和质量要求都因使用者的等级不同而有所差异。雕琢玉器的工人为不同身份的人制作玉佩所使用的材质不同,“天子用全,上公用尨,侯用瓒,伯用将,继子男执皮帛”(《周礼•考工记》)。匠人做弓同样有等级之分:
为天子之弓,合九而成规。为诸侯之弓,合七而成规。大夫之弓,合五而成规。士之弓,合三而成规。弓长六尺有六寸,谓之上制,上士服之;弓长六尺有三寸,谓之中制,中士服之;弓长六尺,谓之下制,下士服之。
身长五其茎长,重九锊,谓之上制,上士服之。身长四其茎长,重七锊,谓之中制,中士服之。身长三其茎长,重五锊,谓之下制,下士服之。(《周礼•考工记》)
为示尊卑之别,天子、诸侯、大夫、上士、中士、下士所用弓的形状、尺寸、重量都有所不同。城邑建设的结构、布局同样受到礼制思想的影响,“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周礼•考工记》),这种等级森严的礼制制度对整个中国古代时期的宫殿建筑都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
先秦的市场交易管理由地官司徒掌管,司徒下设司市专门负责教化市场经营法度,掌管政令、刑罚、量度和禁令,设置质人、廛人、胥师、贾师、司暴、司稽、肆长、泉府、司门、司关、掌节等具体执行司市的职能,包括评定物价,收取市税和罚款,公布刑罚和禁令,管理货物,巡视市场,实施刑罚等。
在细致周密的市场监管制度之中,质量管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凡市伪饰之禁,在民者十有二,在商者十有二,在贾者十有二,在工者十有二”(《周礼•地官》),市场上禁止虚假矫饰的商品,其中针对农民的、商人的、贾人的、工人的各有十二项,共计四十八项。由于《周礼》并没有详细列出,所以这四十八项具体指什么商品已经不得而知,《礼记•王制》中“十四不粥于市”的规定则可以作为《周礼》“伪饰之禁”的补充:
有圭璧金璋,不粥于市。命服命车,不粥于市。宗庙之器,不粥于市。牺牲,不粥于市。戎器,不粥于市。用器不中度,不粥于市。兵车不中度,不粥于市。布帛精粗不中数,幅广狭不中量,不粥于市。奸色乱正色,不粥于市。锦文珠玉成器,不粥于市。衣服饮食,不粥于市。五谷不时,果实未孰,不粥于市。木不中伐,不粥于市。禽兽鱼鳖不中杀,不粥于市。
“粥”即卖。这些禁令包括日用器具、战车、布帛、粮食、果实、树木、飞禽走兽、鱼、鳖等等,基本上涵盖了吃、穿、用、行各个方面,先秦对于质量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但十四禁令中有七种物品比较特殊,其中为首的五种是祭祀或朝会所用的贵重玉器、官服和天子所赐的车、宗庙礼器、供祭祀用的牲畜、兵器,被列入禁令的原因在于它们是尊物,不是一般民众所应当拥有的;而织锦与珠宝、衣服与饮食之所以禁止售卖是为了避免民众产生奢侈或贪婪之心。由此可见,礼制思想对当时质量管理体制的影响是细致而深入的。
礼制思想制约下的先秦质量管理体制对当时的质量水平产生了两种影响:其一,繁复的质量等级要求导致当时的质量水平无法大范围地迅速提高;其二,天子所用之物的制作极精、极巧,创造了当时所能达到的最高质量水平,为后世树立了典范,至今令人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