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制造业提高质量管理水平的策略有哪些
关键词:质量管理
导语:虽然我国绝大多数制造业已经建立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并获得了认证,但质量管理水平仍然不尽人意。那么我国制造业如何提升质量管理水平呢?
自我国加入WTO以来,制造业一直都面临着严峻的全球竞争和质量挑战,虽然我国绝大多数制造业已经建立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并获得了认证,但质量管理水平仍然不尽人意。究其原因,可能有三点:一是缺乏质量理念的支撑,二是难以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三是对质量管理体系重形式而轻效果,那么我国制造业如何提升质量管理水平以迎接更严峻的质量竞争呢?
1、转变观念,树立顾客满意为宗旨的质量理念
这里的顾客包括企业内部顾客与外部顾客。企业不仅要通过提供一流的产品和服务使外部顾客满意,同时在企业内部,应把企业内部的员工作为顾客,建立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企业内部的每一个岗位,都要明确其顾客对象,并建立基于顾客满意的质量考核指标和考核方式。由此形成顾客驱动的质量管理体系。
2、坚持质量管理体系和各个过程的连续改进
这种质量改进活动应当是系统的、持续的过程。要制定明确的、可考核的连续改进目标。20世纪90代初,摩托罗拉公司为进一步推动6σ质量计划的实施,提出质量水平每2年提高10倍,运转周期每5年缩短10倍的连续改进目标,并把这一目标落实到公司各事业部门和各条生产线,每条生产线都要根据这一目标制定其月度、季度的质量改进目标,并定期进行考核。
3、运用并行质量工程的思想,将产品设计和工艺设计尽量并行和集成
若生产与设计脱节,不可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在产品设计阶段,应组织跨职能的设计团队,采用面向可制造性(可装配性、可维修性等,简称DFx)的理念和方法,设计横跨设计、开发、生产、工艺、设备、质量等部门,甚至包括供应商和客户。
4、综合运用现代质量管理的工具和方法,实现全过程的连续质量改进
在产品设计阶段,应综合应用质量功能展开(QFD)、基准评价、实验设计(DOE)、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故障树分析等方法,实现保质设计。在生产阶段,应采用实验设计和统计过程控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控制和改善,保证过程处于受控状态。图1给出了全过程的连续质量改进模式。
5、建立系统的质量培训体系
企业应针对自身的特点,设计系统的培训体系,对企业内部不同层次的人员安排不同层次的培训,并注重学以致用。
6、全员参与,发扬团队合作精神
鼓励员工参加跨职能的质量改进小组活动,企业中质量问题的解决,单靠某一个部门或个人难以完成,在企业内部应倡导部门间的合作。图1表示了不仅从企业整体的角度,还是从设计、生产的核心过程,都应组成跨职能的合作。
7、建立与供应商的长期战略伙伴关系
通过建立一套科学的供应商选择、评价体系,谋求与供应商的共同发展。在必要情况下,应帮助供应商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8、建立面向解决问题的、系统的质量改进项目,逐步解决企业中的质量瓶颈问题
90年代,摩托罗拉首先倡导了连续质量改进项目——黑带计划(black belt program)。此后,GE、KODAK、Allied Signal等大公司也相继实施了黑带计划。由于这些公司实施黑带计划效果显著,现在美国质量学会(ASQ),6σ学院(Six Sigma Academy)、朱兰研究所(Juran Institute)等也开始实施黑带培训。目前黑带计划已成为许多公司推动质量改进的一个重要项目。
9、企业管理层强有力的推动
所有上述内容,离开管理层的推动都会落空。管理层的推动不仅是口头上的,更重要的是要有推动计划、资源保证和定期评审。
结束语
质量管理大师德鲁克曾说过,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任何方法论都是“知”,要取得成果关键在于“行”,因此,针对以上制造业提高质量管理的策略,我们不敢妄自轻谈,还需要制造业企业去真正的实践,用成就来证明其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