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鱼骨图,让我们先聊聊X到Y

关键词:鱼骨图,质量管理,质量工具

 

前文说了,红叉宝典解决问题的思路是从Y到X。

听起来好像牛逼哄哄,到底是几个意思呢?

为了更好的了解什么是从Y到X,本文我们先聊聊鱼骨图,回顾下传统的从X到Y的问题解决思路。

传统解决质量问题的工具还真不少,其中鱼骨图是其中的佼佼者。

记得刚入质量这一行时,老师傅传授秘诀:柏拉抓重点,鱼骨追原因。

鱼骨图作为老QC七种武器里的一种,元老级工具,江湖地位那是相当的高。

不仅通用汽车的问题解决报告PPSR或者福特汽车的问题解决报告8D,都强烈推荐了鱼骨图。

风骚一时的六西格玛(MDAIC)在查找原因时,也是把鱼骨图作为主要的原因分析工具之一。

有了这些江湖大佬的加持,想不走红也难。

【名词解释】

那么,鱼骨图真的能发现问题“根本原因”吗?你了解这位鱼骨大仙的正确使用姿势吗?

下面,我们来一起来领略下鱼骨图的风采吧。

免责声明:以下纯为戏说,部分图片和内容可能涉及限制级,如有不适,请在家长或主管领导的陪同下观看。

鱼骨图分析原因的步骤:

第一步:脑力激荡

首先,一伙人,或者叫质量问题解决小组,可能包括了质量工程师,制造工程师,工艺工程师,设备工程师,产品工程师,SQE,项目工程师,等等,在会议室进行头脑风暴,PK谁是年度最强大脑。

PK的结果就是产出了一张鱼骨图。

你特想问这些原因都是怎么列出来的吧?

头脑风暴的原则就是鼓励大家放下包袱有啥说啥,经验教训,专业知识,直觉,现场观察都可以。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一般来说,不搞出二三十个可能的原因出来,你的鱼骨图都不好意思拿出来。

第二步:选出要因

鱼骨图画好了,到底哪个是根本原因呢?

别捉急,还得选出关键原因,也就是要因。

这个时候,可能产品工程师倾向于是过程异常,制造工程师怀疑供应商物料问题,SQE指责说是设备问题,设备工程师坚持设备没问题。经过一番文明而又彬彬有礼的撕逼大战,最终民主投票,或专家拍板,选出3到5个作为要因。

假设我们选出了如下图的两个要因。

第三步:现场勘查

选出要因后,质量小组运筹帷幄,开始指定小分队分别去现场去逐一核实。

第一小分队火速赶到现场调查七舅姥爷。然而,七舅姥爷作为进厂多年的老员工,面对刚毕业的小质量工程师,可以用一个字形容,稳。

而第二小分队出马,对着“机”仔细观察和研究了半天,一致同意,将设备保养频次从“周周洗”增加到“日日洗”。

最后,大家将结果汇总在一起,一份完美的报告就新鲜出炉了。

以上纯属戏说。鱼骨图实际操作因流派不同,和上述步骤可能略有出入。

对了,鱼骨大仙还有一个不离左右的马仔五歪(5Why),平时不吭不哈,一旦出手,不,一旦出嘴,就刨根问底,直达灵魂深处。唯一缺点就是内功太强,不易控制,有时会跑偏。

我有个同事曾经总结说,质量问题鱼骨图,从人机料法环(测)入手,而所谓的中骨和小骨都是做了进一步5Why分析的结果,所以鱼骨图=5M1E+5Why。

总之,这种问题解决寻找根本原因的思路就是,列出X, 然后逐个去试X对Y有没有影响,X能不能引起Y的变化。一般是现场观察和确认,当然统计高手可能会做些假设检验或DOE。

那么,凡是这种不关心X是怎么来的,只关注于研究和确认X和Y的关系,我们都可以归为从X到Y的问题解决思路。

四  思考时间

鱼骨图,如果使用姿势不正确,会有什么风险?

问题#1:真因漏掉的可能性有多大?

比如,头脑风暴就没有把真因列入鱼骨图里。

再比如,虽然真因在鱼骨图里,但是原因太多,真因被淹没在鱼骨图里。

问题#2:许多8D报告,里面鱼骨图及识别出的根本原因,多数写的是“人员培训不足”,“质量意识不强”,“设备管理不善”,“检验标准不清”。这些原因是不是根本原因?

问题#3:鱼骨图只是一个定性的分析,怎么样来识别交互影响?

问题#4:什么样的问题或场合适用于鱼骨图?

五  小结

作为结语,我没有特别想贬低鱼骨图的意思。

现场的简单质量问题,其实用从X到Y的快速检查或确认,可能是最快最有效的解决方法。

每一道工序,如果真正做了PFMEA,其实已经对于每个失效模式的潜在原因(普通原因加特殊原因)分析的八九不离十。再加上如果操作工/班组长或现场支持的工艺/设备工程师对过程如果非常熟悉,那么快速的对潜在原因逐一确认,可能问题也就快速解决了。

工具都是好工具,关键在人,关键用在什么场合。顶级高手,摘花飞叶皆可伤人;功夫不到,就算有把屠龙刀,依然发挥不出威力。

 

从质量到卓越的第一步

下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