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之战:质量工具从“走”到“跑”的革命
关键词:质量工具
导语:对于“中国制造”而言,当下重要的是在科技革命的前提下提高效率。市场的竞争成本直线上升,留给企业的转型时间越来越少。如果从前可以向生产要效益,那么在生产社会化的今天,企业更多的效益来源应该回归并聚焦到更根本的内容——质量上。
刚刚过去的一季度有两条新闻令中国制造业者颇为震惊,也值得玩味:
1、中国游客疯抢日本马桶盖,导致商家断货。
2、微软北京和东莞工厂将于一季度关闭,裁员9000人。
很遗憾,中国制造业用一连串的事实对媒体热炒的“互联网思维”、“制造业崩溃”、“外企撤退转移”等关键词进行了验证。苦心经营30年的“中国制造”,在一场转型的“攻坚战”中跌跌撞撞,代价惨痛。一次次的市场洗牌,让无数“中国制造”惴惴不安。当低成本已然失去优势时,曾经让“中国制造”挺起脊梁的万千制造企业还能坚持多久? “中国制造”为什么要重新调整思路,借助轻而有为的“质量工具革命”打好这场转型的“攻坚战”?
一、传统工具的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科技不发达的时代,老一代质量人最习惯使用的质量监控工具是“纸”与“笔”。这款只有几元钱成本的工具在认真负责的质量人手中记录下无数的质量事件与质量参数,一摞摞的纸质报表仿佛是一份份企业的质量管理史,需精心保存,以备不时之需,也让制造企业不得不为它们的存放、整理付出高昂的人力、物力成本。
渐渐,Excel工具得到了普及,代代传承的质量人开始将传统的纸质表单整理到Excel中,并利用这款工具绘制出柏拉图、控制图等质量分析报表。显然,基于纸质表单而生的高昂的后期管理成本看似有所下降,但面对生产技术的突飞猛进,客户需求的日益严苛,善于事后记录分析的Excel工具,已经完全不能满足现代化生产的质量管控需求。
“‘中国制造’在现代化生产之路上早已飞奔起来,而绝大多数中国企业的质量工具却仍在信息化之路上不合节拍的缓慢前行。高效数据采集、实时预警监控、多样化报表分析、完备的供应链管控……传统质量工具由于天生的诸多短板,在这场颠覆性的科技革命中早已心有余而力不足,并直接拖住了‘中国制造’前进的步伐。”在盈飞无限质量私董会苏州站,笔者听到盈飞无限的质量专家们做出了这样的判断。
二、定制开发工具的“时不我待”
“定制开发适合自己工厂的质量管理工具与采购成熟的质量管理解决方案哪个更适用于中国制造企业?”一位汽车配件企业的质量经理提出了疑问。或许,在不少质量管理者看来,提出需求,定制开发就好比对企业质量量体裁衣,无疑是最佳选择。然而这一观点在实践面前却站不住脚。苏州力成科技采购总监Jason用他十余年的采购经验率先现身说法。
在Jason看来,人对事物认知的有限与质量改善的无穷性成为企业定制开发质量管理系统时无法绕开的矛盾。中国制造引入先进质量概念才20余年,使用工具进行质量管控不超过10年,而以盈飞无限为代表的质量解决方案提供商,已为全球数千家顶级制造企业提供超过25年的优质专业服务。因此对盈飞无限而言,不论是产品的专业性还是研发团队对质量的理解都远远领先于国内的外包软件公司,同时也大大降低了企业在质量管理系统上的采购风险。
另外,时间则是定制开发质量管理系统的另一大短板。通常国内定制开发一款成熟的系统,从前期调研、研发,再到测试、上线,基本以年为单位。而放眼国际,最保守的软件公司每年也会对其产品进行升级换代。也就是说,即使企业的质量人员提出了最先进的质量管理需求,经过一个漫长的定制开发周期后,其上线的系统也成为了一款过时的产品,更不用说系统在上线后面临的各种漏洞、补丁维护成本。
三、“不习惯”因为没有遇到“最好的”
“产品成熟,很难学?报表不同于Excel,使用能否习惯?”有质量人面对成熟的质量管理系统表示了这样的担心。
在盈飞无限专业人士看来,这样的担心完全没必要。先进的质量管理工具是制造业智能技术与先进质量理念的结晶,对比传统质量工具而言,以制造业智能技术为依托的先进质量管理系统本身就以简单、易用所著称,它可以根据企业需求在云端或本地灵活部署,并在数据采集和集成、实时监控和分析、工作流管理、高级报表套装及企业级质量中心等诸多功能的共同作用下,帮助企业实现实时主动监控生产质量数据,同时轻松建立生产线实时报警与预警机制。而让任意数据横向与纵向的对比分析成为现实,深入挖掘数据二次生命只要质量人员轻点几个按钮,便可实现。
正如山东滨州渤海活塞质量部长所说:“我们想到的,在盈飞无限的质量管理系统中都有了;我们没想到的,在盈飞无限质量管理系统中也有了。” 在科技浪潮的席卷下,质量工具越来越傻瓜化,“不习惯”只能说明你没有遇到最好的工具。
对于“中国制造”而言,当下重要的是在科技革命的前提下提高效率。市场的竞争成本直线上升,留给企业的转型时间越来越少。如果从前可以向生产要效益,那么在生产社会化的今天,企业更多的效益来源应该回归并聚焦到更根本的内容——质量上。“中国制造”有句口号人人皆知——“质量就是生命”。在“制造业崩溃”的危机下,在“外企撤退”的大潮下,在“互联网思维”的波澜壮阔中,“中国质量”必须要追赶“中国制造”的发展速度,因为只有质量才是中国制造最经济、最务实的转型升级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