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之战:中国制造从“制造”到“智造”的革命

关键词:中国制造

导语:中国制造,虽然设备变得现代,企业财富也在不断增加,但其核心的质量管理问题仍停留在最初阶段。中国制造在努力模仿和追赶欧美先进企业的现代化生产、绞尽脑汁设计研发新产品时,鲜有人关注制造的本质——“质量管理”。

过去的20年,中国制造在凯歌高奏的大道上一路狂奔。20年来,中国以“制造大国”自居,看着年年增长的GDP,看着在全球处于垄断地位的玩具、服装行业,无数人慨叹“全球制造工厂”恰当如是也。可惜,“美梦”总是容易醒的。虽然“人口红利下降”、“原材料成本上涨”、“企业创新乏力”、“外资撤退转移”等诸多困境屡见报端,但真正让中国制造警醒的却是2015年春天里的一只马桶盖——这原本应是中国制造1.0时代最引以为傲的“低端工业产品”,却成了日本制造品质的“代名词”。虽然在不断深扒后,发现该马桶盖居然“Made in China”,但这“内造转出口”的“残酷事实”却着实给中国制造(不,应该是中国品质)一记响亮的耳光。莫非中国制造真的技不如人?知名IT评论人康斯坦丁曾在他的一篇文章中说道:“中国制造的核心问题,还是基本的品质意识有问题。”

在参加了国内大大小小几十个制造业相关论坛会议后,笔者一直试图去寻找中国制造的典范与良心,并努力探求其背后的成功所在。终于,在经历无数大而空的论调之后,在盈飞无限(InfinityQS)质量私董会之“走进全国样板工厂”这样一个小而美的会议中,笔者看到了一群坚定而执着的中国制造企业代表,也看到了其各自企业得以迅猛发展的成功“密钥”。

“走进全国样板工厂”质量私董会

图示:“走进全国样板工厂”质量私董会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很难相信,在制造业一片或“捧杀”或“棒杀”的舆论浪潮中,有这样一群人孜孜以求的在探索着中国制造的胜出根本——质量。如果将中国制造比作一栋华美的建筑,那么质量无疑是这座建筑的地基。当所有人都在关注这座建筑是否美观,设计是否新颖的时候,一群人却在探究如何将这座建筑的地基打得更牢,更坚实。

“虽然企业现代化程度提高了,也采购了不少高精测量设备,可数据始终分散在各个测量设备中,每次做质量报告时,总是一个设备一个设备的将数据导出,极其浪费时间和人力。”一位电子企业(请允许笔者此处略掉企业名称)的质量代表在谈及质量困惑时率先提出问题。

“我们还在使用Excel做质量报告,明显跟不上生产节奏,我们就想第一时间知道究竟是哪里发生了质量问题,问题原因是什么?”另一家汽车配件企业的代表也将问题抛出。

“如何更加有效地识别变异点?实际机加过程中的很多变异点难以有效捕捉,也很难确定其是否会对结果产生影响!”;“‘互联网+’对质量管理的影响有哪些?企业如何应对?”……

当与会代表们的质量问题被逐一抛出时,一个共同的问题出现了:中国制造,虽然设备变得现代,企业财富也在不断增加,但是其核心的质量管理问题仍停留在最初阶段。中国制造在努力模仿和追赶欧美先进企业的现代化生产、绞尽脑汁设计研发新产品时,却鲜有人关注制造的本质——“质量管理”。不然,为什么在21世纪已走过十余年的今天,大多数企业的质量管理还在沿用百年前的技能与方法?

觉醒,往往需要一个契机。幸运的是,有这样一批企业,先于绝大部分中国制造的前进脚步,早早将企业发展的关注点聚焦于质量。

“应用和部署盈飞无限企业级质量中心一年后,企业的不合格及返工产品比例降低了1.2个百分点,处理不合格产品的费用减少高达60%,平均每台机器一年节省13.6% 生产成本。”北京新光凯乐汽车冷成型件有限公司的质量负责人给出了这样一串数字。作为宝马公司的供应商,他们凭借国际最先进的质量管控技术,征服了自己的客户。

“企业级质量中心帮助我们规范了零件取样,让三检工作更有效率。通过短期监控波动,实现对生产过程的长期监控。质量语言标准化让企业质量管理系统的形成变为可能。直接提高了客户审核的满意度。” “世界冰箱的心脏”,第十四届全国质量奖得主企业加西贝拉压缩机有限公司的机加主任如是说。

会上,同样因企业级质量中心等制造业智能技术而直接受益的企业还有帕玛斯韦奇航空部件(苏州)有限公司、苏州胶囊有限公司、波尔亚太有限公司、华纳圣龙(宁波)有限公司等等。这些企业的共同特点是:在质量管理领域通过制造业智能技术(MI)应用,搭建起符合各自企业实际情况的“企业级质量中心”。通过对企业供应链及生产数据的实时监控预警,定位分析,快速锁定问题根源,消除潜在质量隐患,从而帮助企业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不良成本,强化质量意识,提升客户满意度。

质量智能解决方案提供商,盈飞无限国际有限公司中国区总经理王金萍女士认为:变革,从“制造”到“智造”,让质量与生产、设计同步已是中国企业在转型之路上不得不为之的必然选择。当今国际先进的制造业智能技术(MI)可通过基于“现场”或“云端”的企业级质量中心解决方案,打破企业传统的工作台数据采集模式限制。旧有的纸笔记录,Excel存储,现在甚至通过无线或手持终端设备,便可将生产数据第一时间录入移动设备与云端的数据库。质量工程师们通过一部小小的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调取、分析各项数据,“信息孤岛”将不存在,实时质量监控预警分析将成为常态,且借助企业级质量中心等工具,企业可以充分挖掘数据背后的价值,并通过数据帮助企业发现生产过程中的问题所在,解决问题,进而辅助企业领导层科学制订各项商业决策。

在王金萍女士看来,相当多的成功案例已然证明,在制造业智能技术(MI)驾驭下的企业级质量中心,正是中国制造在未来发展中最经济的转型之路。也正是得益于制造业智能技术,中国制造,从“制造”到“智造”的进程将更加快速,而这也是中国制造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胜出的根本立足所在。当然,要享受这一切“工业4.0时代”和“互联网+”时代给中国制造企业带来的红利,企业就必须彻底转变观念:从重销售、重产量产能,到重创新重质量;从不断压低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价格,到靠质量、靠实时监控预警大幅降低不良质量成本和制造过程中的巨大损耗;从靠经验靠感觉靠做客情敷衍塞责勉强过关,到靠一手数据做决策做改进,不断从产线和生产过程挤出利润,凭过硬数字独占行业鳌头。只有这样,中国制造才能将购买力不断强大的中国中产阶级消费者留在国内;也只有这样,中国制造才能凭真刀真枪打败其国外同行。

从质量到卓越的第一步

下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