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视角:微笑曲线与SPC思维

关键词:人工智能,SPC思维,微笑曲线,盈飞无限

 

3月13日央视《焦点访谈》节目聚焦“人工智能+”话题,介绍了各个行业人工智能应用的情况,节目中,中国信通院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谈到:信通院在2024年对全国工业领域应用的200多个大模型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是其中大部分都是用于微笑曲线的两端,也就是研发设计端和服务营销端,而在微笑曲线中间这一段的生产制造,大模型的应用却比较少。

中国信通院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

魏凯所长提到的微笑曲线(Smile Curve),是台湾宏碁集团创始人施振荣在1992年提出的一个经济学理论,主要说明在全球产业链分布中,从研发设计到生产制造再到服务营销,其附加值分布类似一条微笑的U型曲线,呈现出两端附加值高而中间段附加值低的形态。

产业价值链微笑曲线

根据产业附加价值的跟踪统计分析,上世纪60-70年代微笑曲线还呈现比较平缓的态势,而到了90年代其曲度则大大加剧,微笑曲线两端与中间段的附加值形成巨大差距。

60-70年代微笑曲线

微笑曲线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对于国家而言,技术研发和品牌营销是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正因为如此,这些年,国家大力推动产业前端科研技术创新,大力推动自主品牌建设,显示了国家在微笑曲线两端发力的战略引领。

但是,微笑曲线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演变(其实时至今日微笑曲线曲度已经变得更加陡峭),却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这就是:生产制造怎么办?处于微笑曲线中间段的制造业怎么办?

前不久,中科院院士、多模态人工智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乔红应邀在央视《开讲啦》节目介绍她的团队在人工智能机器人研制方面的工作,乔院士就提到在机器人研制中零部件、材料和工艺长期落后给高端产业带来的困扰。

中科院乔红院士

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即使我们在微笑曲线的两端取得巨大的突破,但是,如果我们在制造业在生产制造环节长期处于低水平,那么这个低附加值的环节就会成为卡脖子的环节,就会成为中国经济的负累。微笑曲线曲度的陡峭化趋势则警示我们,这个问题的解决已经刻不容缓。

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反复强调着一个主题,就是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制造强国,这是一段时间以来国家战略方向整合的一个强烈信号。可以说,制造业制造环节突破微笑曲线低端锁定、向高附加值环节攀升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其实现路径,将是加大制造业制造环节数字化改造的力度,而要做到这一点,制造过程的数据应用及其智能化就是不二选择。

在前面几篇文章中,我已经反复说明SPC以及SPC思维对于制造过程的重要意义,已经反复说明“业务过程化,过程流程化,流程数据化,数据智能化”的数字质量战略路径,其要害就是要让隐藏在我们制造过程中的数据显现出来,要让它们说话,让它们为制造过程的优化发挥最大价值。

现在AI大模型已经处于普遍应用阶段,在它们的加持下,最终要实现制造过程的全智能自动化,也就是基本实现无人生产,这才是我们的目标。

制造过程的全智能自动化

只有实现这个目标,制造业制造环节才可能摆脱巨大人工成本的拖累,把劳动密集型作业变为数据集成化作业,大幅度提高其附加值,与研发设计和服务营销形成良性互动,实现我国工业的质的飞跃,这正是新质生产力指出的美好前景。

欢迎大家持续关注高松老师的SPC思维系列文章以及高松老师的企业内训和咨询。

 

作者:高松,北航工学学士,西工大航空工程硕士,英国华威(Warwick)大学 MBA。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 ,航空工业集团质量专家。现任盈飞无限高级咨询顾问  欢迎大家持续关注高松老师的SPC思维系列文章以及高松老师的企业内训和咨询。

 

更多阅读:

从质量到卓越的第一步

下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