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隐藏的质量隐患“冰山”

关键词:质量,过程能力,持续改进

行业领先的制造企业往往都具备一个相似的特点,那就是:凭借准确的市场定位、强大的执行力等管理因素,企业的产品及过程的稳定性已经相对很高;但与此同时,大量有价值的过程数据、质量参数常常未能得到科学的利用。 质量管理既有高度精细之处,也存在大量“粗放”之处。作为质量管理人员和制造管理人员,一方面不敢轻易打破当前的现状,担心一旦继续“改进”,反而会出现质量和过程水平的下降;而另一方面,企业提出的“向质量要效益”、“靠质量打造核心竞争力”的要求仍在日益提高。因此往往感觉无所适从,无法确定下一步究竟还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做与不做各有各的顾虑。同时,也很自然地开始考虑是否有必要往“外”看,看同行们在监控点选择方面、参数控制方面是否还有别的“诀窍”可以为我所用。

SPC经过80余年的发展,其理论及实践一次次证明,过程本身随时都在发生大量不容易察觉的变化。除了将已知问题作为“报警规则”确定下来并通过报警的方式进行实时监控以达到预防效果外,采集真实的数据并且对数据进行最迅速、最全面的对比分析是发现新的改进机会,不断修正和精准定位新的“关键控制点”的最佳途径。

对于已经处于“优秀”行列的、已经相当稳定的制造流程来说,通过与同行业企业之间的对比所能发现的改进机会可能会有,但相对来说非常有限;而突破自身的局限,不断打破自己创造的行业记录,采用科学的方法和工具,从已经处于相当程度“稳定”状态的过程中继续发现隐藏在海面之下的大面积藏而不露的质量隐患和成本“冰山”,才是从优秀到卓越的必经之道。

发现和确认最科学的质量控制点正是SPC软件解决方案需要帮助制造企业达到的重要目标之一。优秀SPC解决方案的最重要价值就是通过真实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实时侦测到制造过程中各相关要素对于最终“输出”(即结果)可能发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这些影响和微妙的变化按照常规的质量管控方式往往无法发现。甚至,即便已经采取了SPC的管控措施,但如果使用的工具不当、不科学,无法进行跨要素的、跨时间段的任意对比分析,就无法随时发现对最终结果产生决定影响的重要因素究竟是哪些。

必须注意的是,质量关键要素/关键质量监控点是相对的概念,而不是永恒不变的。不同的过程能力和工艺水平都会造成关键控制点的差异。并且,随着过程的持续改进,关键的控制点不断发生变化。好的SPC系统最重要的价值就是通过横向和纵向、微观和宏观的全方位比对和分析,帮助用户不断将不稳定的过程变得更稳定,同时从相对稳定的过程中挖掘出隐性的、不易发现的改进机会。从而,质量管理人员得以以最低成本做到对过程的表现和管控“心中有数”。

在系统运行初期,盈飞的工程师将协助企业用户从当前已经确定的关键质量参数着手,建立科学的管控项目对这些参数进行监控,帮助企业的质量和技术人员确认这些监控点是否的确是“关键问题”所在。如果是,那么应用SPC工具对这些要素进行监控将在短时间内为制造企业将“问题”和质量隐患减少到最低;如果不是,那么可以通过合理应用各种图表,在最短的时间内锁定正确的目标,发现真正的“关键问题”究竟在哪里,是什么。

任何负责任的工艺专家、行业专家(即便同行业的制造技术专家)都不可能,也不应该,在对过程当前状况没有充分了解并且获取真实的数字依据的情况之下,靠“拍脑袋”决定“关键质量监控点”应该是什么。对于已经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制造企业,其团队通常具备极强的专业素质和鉴别能力,因此,不会,也不应当,轻率地将这类“专家建议”作为可信结论。

优秀的SPC工具在运行初期为客户解决的恰恰就是初步“定位”的问题,即,帮技术人员锁定正确合理的关键质量监控点,明确质量改进方向,修正“关键质量要素”管控中尚存在的不足。经过一段时间的数据收集,在系统的使用过程中,用户将不断发现新的管控机会,对关键管控点进行优化和调整,从而真正体现“持续改进”的核心内涵。

盈飞的解决方案之所以得到各行业顶级企业的广泛青睐,正是因为其一次又一次地帮助企业从原本看起来已经非常可靠、高度稳定的制造流程中挖掘出了大量惊人的改进机会,节省了大量原本无法想象可以节省的成本。这不仅使得质量管理人员因此获得的客观工作业绩能够清晰量化,得到领导层的高度认可;也为质量部门与制造、工艺等部门的积极沟通和合作改进提供了不容置疑的客观依据。这些变化无论是对于质量部门的价值实现和职业发展,还是对于倍感“高处不胜寒”的领先企业实现绝对竞争优势的打造,无疑都是本质性的改观。

从质量到卓越的第一步

下一步